【TZ-WY1】山东天泽环境厂家海纳百川,尽揽风流创无止境,鑫为动力。
大坝位移沉降监测中的 “双重监控" 模式,通过构建 “设备冗余 + 人工复核" 的双重保障体系,大幅提升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风险响应的及时性,实现了安全防护的升级,为大坝安全运行筑起 “双保险"。大坝作为关乎下游千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设施,位移沉降监测容不得半点差错,双重监控模式通过两种独立的监测方式相互验证、相互补充,有效规避了单一监测方式可能存在的漏洞。
设备冗余监控是双重监控的基础,核心在于通过布设多类型、多数量的监测设备,实现对同一监测目标的重复监测与数据互验。在大坝关键监测区域,如坝顶轴线、坝肩、坝基等,会同时布设两种不同原理的监测设备:例如,在监测坝顶沉降时,既安装 GNSS 接收机,又布设静力水准仪 ——GNSS 通过卫星定位获取绝对沉降数据,静力水准仪通过连通管液面变化获取相对沉降数据,两种设备的监测数据可实时对比,若偏差超出 ±0.5 毫米,系统会自动触发数据异常预警,提醒技术人员排查原因。同时,同一类型设备也会进行冗余布设,如在坝体某一监测断面,每隔 10 米布设 1 台测斜仪,形成 “多点并列" 的监测格局,当某一台测斜仪出现数据异常时,可通过周边设备的数据验证其可靠性,避免因单台设备故障导致的监测误判。某土石坝监测项目中,坝基某监测点的 GNSS 接收机显示沉降量为 1.8 毫米,而相邻的静力水准仪显示沉降量为 0.6 毫米,偏差超出阈值,系统触发预警后,技术人员现场检查发现 GNSS 天线被风吹动导致数据偏移,通过重新校准设备,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。
人工复核监控是双重监控的重要补充,通过定期的人工现场检测,验证自动化监测数据的真实性,同时排查设备无法覆盖的潜在风险。人工复核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,如电子水准仪、全站仪等,按照每月 1 次的频率,对大坝关键监测点的位移沉降数据进行人工测量,并与自动化监测数据进行对比;每季度开展 1 次全面的设备巡检,检查监测设备的安装状态、防护措施、通信链路等,排查是否存在设备松动、外壳破损、线缆老化等问题。在人工复核过程中,技术人员还会结合大坝现场情况,如坝面是否出现裂缝、坝脚是否存在渗漏等,对自动化监测数据进行综合验证 —— 例如,当自动化监测显示某区域沉降量正常,但人工巡检发现坝面出现细微裂缝时,会加密该区域的监测频率,进一步排查风险。某混凝土拱坝监测项目中,人工复核时发现坝体下游面某区域的全站仪测量数据,与自动化 GNSS 监测数据存在 1.2 毫米偏差,经排查发现该区域坝体表面存在轻微碳化,导致 GNSS 信号反射干扰,通过清理坝面杂物、调整 GNSS 天线角度,解决了数据偏差问题,同时提前发现了坝体碳化的维护需求。
通过设备冗余实现的实时数据互验,与人工复核实现的定期现场验证,双重监控模式形成了 “自动化监测为主、人工复核为辅" 的立体化监测体系,既发挥了自动化设备连续、高效的优势,又通过人工干预弥补了设备监测的局限性,有效提升了大坝位移沉降监测的可靠性,进一步升级了大坝安全防护能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