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新时间:2025-10-30
浏览次数:8
【TZ-WQX5】山东天泽环境厂家海纳百川,尽揽风流创无止境,鑫为动力。
微气象传感器在农业种植中的部署方式需结合作物类型、种植模式与监测目标,实现数据采集的代表性与实用性。在大田作物种植中,如小麦、玉米连片种植区,采用网格状均匀部署策略,传感器间距根据地块面积调整:面积在 100 亩以内的地块,间距控制在 50 米;面积超过 500 亩的地块,间距可扩大至 80-100 米,确保数据覆盖整个种植区域。传感器安装高度需高于作物冠层 1-1.5 米,避免叶片遮挡影响风速、光照数据采集,例如小麦灌浆期株高约 0.8 米,传感器需安装在 2 米高的镀锌钢管支架上,支架底部需深埋 0.5 米,防止大风导致倾斜。同时,需避开灌溉设备、肥料堆等干扰源,距离此类设施至少 10 米,避免局部湿度、温度异常影响数据准确性。
在设施农业中,温室大棚内采用分层部署模式:棚顶中央安装 1 台主传感器,监测棚内整体温湿度、气压与光照;在作物冠层高度(如番茄种植棚约 1.2 米处)部署 2-3 台分传感器,捕捉作物生长关键区域的微气候;在棚内通风口、水肥滴灌带附近各增设 1 台专用传感器,实时监测通风效果与灌溉后的湿度变化。对于草莓等矮生作物种植棚,还需在地表上方 20 厘米处部署土壤温湿度传感器,与空气温湿度数据联动分析,指导灌溉频率。在丘陵梯田种植区,采用 “制高点 + 地块分区" 部署,在梯田最高处安装 1 台总控传感器,监测区域整体气象条件;在不同海拔、不同坡向的梯田地块各部署 1 台传感器,例如阳坡与阴坡地块的温度差异可达 3-5℃,分开监测能精准反映不同地块的环境差异,为差异化种植管理提供依据。部署后需定期检查传感器固定情况,每季度清理外壳灰尘与叶片遮挡,确保数据采集稳定。